|
![]() |
世界500強企業一般投放過傳統戶外,現在,很多企業開始積極擁抱數字戶外媒體,包括麥當勞、可口可樂、華納兄弟、花旗銀行、谷歌、微軟、蘋果等都使用過大型數字戶外創意活動來引發全球范圍內的病毒式傳播。事實上,在戶外廣告投放排名方面,谷歌已從2013年的第88位躍升為2014年的第21位。
廣告科技巨頭搶占數字戶外山頭
眼下,戶外廣告正在吸引廣告科技巨頭們的注意。蘋果在2014年為零售和戶外廣告行業推出了iBeacons的技術,iBeacons經常會結合數字戶外來一起使用,以促成手機用戶的互動與購買。
谷歌也從多個方面進入了數字戶外市場,他們在今年的數字標牌展上首次展示了數字戶外軟硬件設備。今年夏天,谷歌的Sidewalk與數字戶外運營商Titan戶外以及Control集團成立了合資企業,其LynkNYC項目計劃將紐約的電話亭升級為免費且帶有廣告屏幕的WiFi熱點。此外,谷歌今年也推出了beacon平臺——Eddystone。
作為公司營銷計劃的一部分,Facebook最近開始為中小型企業免費提供藍牙Beacon設備,以期在基于移動的本地化廣告版圖中占據霸主地位。
物聯網公司紛紛將數字戶外作為他們最好的物聯網應用場景之一,以此實現廣告信息傳播的高度精準與匹配。
戶外廣告效果測量取得巨大進步
戶外正在成為可測量的媒介渠道之一。美國交通監測局(TAB)1933年就開始測量廣告牌的受眾,TAB戶外測量系統最近也有所升級,將數字廣告牌和交通媒體都涵蓋了進來,現在,TAB正在致力于為整個戶外廣告行業開發一個全新且優化的測量系統。
TAB通過一個可見度調整指數(VAI)強化了其對戶外媒體曝光的測量,借助眼球追蹤技術,VAI可以幫助調整TAB的曝光測量,最終只是單單測量那些實際有可能瀏覽戶外廣告的受眾人群——這和線上和移動廣告的測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他國家的戶外廣告行業協會也在研發類似的測量系統,如澳洲、加拿大、南非、英國的戶外協會,以及FEPE國際戶外廣告聯盟等等。
一些公司開發的受眾追蹤技術,可以檢測瀏覽數字戶外顯示屏的受眾并識別其性別、年齡、種族等信息,而且無需存儲任何個人的信息——Quividi就是該領域的杰出代表。
總而言之,在戶外測量方面,行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目前,行業的挑戰就是廣告主需要更多的標準,而不僅僅是千人成本的測量。就像谷歌AdWords或AdSense一樣,廣告主需要“按點擊付費”、“按行動付費”、“按銷售付費”等戶外測量標準,這樣他們才有理由將廣告預算更多地轉移到戶外來。
將戶外和手機還有beacon技術結合起來,無疑可以實現以上各樣標準的戶外廣告效果測量。
戶外與手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或者說“干擾”模式,就是當人們在欣賞娛樂或者新聞內容的時候,廣告突然插播進來,這種廣告一般會被受眾所拒絕。
而谷歌基于AdWords引進了“拉”的模式,只有當消費者在搜索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點擊了廣告,廣告主才付費,這一模式成就了谷歌媒介老大的地位。
戶外不是干擾式的廣告,因為人們可以選擇不看。然而,研究表明,當戶外內容與受眾密切相關且設計良好的時候,人們就會留意,而且很多人會通過他們的手機來采取進一步的行動。在這方面,戶外特別是與手機的結合將跟接近于“拉”的模式,這一模式無疑更能被消費者所廣泛接受。
移動廣告方興未艾,因為營銷人員試圖通過手機來觸及數以億計的用戶。的確,人們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很多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想要在手機上看到廣告。雖然移動是當下成長最快的媒體,如果是單獨使用的話,手機廣告將會被消費者無情拒絕。在大多數情況下,移動會打擾用戶的生活,仍然代表了傳統“推”的廣告模式。
當移動和戶外結合起來以后,以上情況將會得到顯著改變。在最近很多的廣告活動當中,戶外促使人們使用其手機來搜索更多的信息、獲得優惠券、加入比賽或者完成商品的購買等等,這樣,我們就看到了“拉”的廣告模式,投資回報也會相當的高。
研究表明,消費者有70%的清醒時間是在戶外,這就意味著他們接觸到戶外廣告的機會會比以往更高。同時,消費者在戶外的時候一般會攜帶手機,這就使得戶外與手機成了今日廣告領域的絕佳組合,廣告效果由此也可實現實時追蹤與測量。
Beacons加速戶外與手機的聯姻
Beacon技術從推出到現在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直到最近它才被發現是一座有效促進企業、戶外和手機用戶之間相互連接的橋梁。Beacons幫助手機用戶獲得相關的當地信息,包括產品和服務的促銷等等。同時,廣告主也可以通過該技術來實現更為精準的廣告投遞。
戶外、Beacon和手機的結合可以為客戶提供廣告活動效果的實時報告,準確記錄有關受眾互動參與和實際銷售的數據。
在零售和相關領域,Beacon設備的數量以近300%的復合年增長率在增加,預計到2018年,美國Beacon設備的數量將達到450萬之多(數據來源:Gimbal)。
雖然Beacon的信息提示屬于“推”的范疇,但是手機用戶可以有選擇性地接受或拒絕,這就將這些信息轉變成了“拉”的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