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50年,將有超過60億人生活在大城市里,這一數字將是目前的兩倍。屆時,城市內的交通流量將是目前的三倍。到2050年,城市居民人數將達到全球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二,同時城市化進程也隨之不斷推進,諸多問題也會接踵而至。所以我們需要智慧城市。
一位智慧城市領域的咨詢顧問,在知乎上對于“智慧城市”的解讀獲得極高的贊同,我們讀完只需要幾分鐘,但這卻是他用了三年時間才領悟到的。以下是他的解讀,DayDayUp有刪減。
智慧城市不是單純的讓城市變得更美好,而是要讓城市里面所有的人感覺更好。如同“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智慧城市之于不同的人、不同角色、站在不同立場,都會有不同的定義。
上班族說:“路上不那么堵,過年回家買票不那么難,就是智慧城市”。老人家說:“我有心臟病,如果我在家里突然跌倒爬不起來了,有人會很快把我送到醫院,就是智慧城市”。
小孩子說:“我不想一板一眼地坐在教室里上課,要是在家就可以學習,能向老師提問,還能跟小伙伴交流,就是智慧城市”。創業者說:“我想辦個公司,可是不知道流程,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合作伙伴,如果這一切都更加方便,就是智慧城市”。
公務員說:“為什么有那么多上訪的人呢,如果他們的想法能早點跟我們溝通解決,大家其樂融融,就是智慧城市”。消防員說:“最好沒有火災,有煙霧苗頭就好就能自動撲滅,但假如真正有大火了,我們能一路暢通地迅速直達現場,這就是智慧城市”。
這樣的例子難以窮舉,卻全部指向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以人為本。任何技術的本質,都是要讓人變得更加強大、讓環境更適宜人的生活、為人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讓人與人的溝通更加順暢……可這似乎只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那智慧城市本身到底是什么呢?
后來,我參與了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的研究課題《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指南》。我們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基本搞清楚了智慧城市的1C3W1H——智慧城市發展的環境(Context),什么是智慧城市(What),什么時候智慧城市建成(When),什么人建設智慧城市(Who),還有如何建設智慧城市(How)。
一、Context-智慧城市的發展環境
隨著互聯網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時代悄然到來,建設智慧城市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ヂ摼W雖然發明僅四十余年,但卻極大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網絡空間是不同于人類現實空間的一個嶄新維度,是人類的第二空間、虛擬空間。
在硬件資源和運行規則之上,網絡空間的核心組成要素是ID、數據、連接,而現實空間的核心要素是人、物、事,兩個空間的各個要素間能夠交叉相互作用,F實向網絡進行映射,能夠產生海量的數據;而對網絡中的數據進行挖掘和運用,又能夠反作用于現實空間,使得城市有了“智慧”。這兩個空間的交互就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基礎。
二、What-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種發展目標,它是信息時代的現代城市對于未來的想象,要更加宜居宜業,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
智慧城市也是一種發展模式,它要改變以往依賴資源投入帶動城市發展的粗放模式,通過對新技術的應用,促進多方參與,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產效率,用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
三、When-什么時候智慧城市建成
智慧城市是一個發展過程,它是一個城市基于現有基礎,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提升,智慧城市的內涵會不斷豐富,因此它不存在一個終極完成態。
四、Who-什么人建設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個需要多方參與的開放平臺,無論是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還是市民,都要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不同的主體擔負了不同的任務——政府出臺政策和規劃,企業進行建設和服務,研究機構發布標準和建議,而市民作為使用和評價的主體,會參與始終。
五、How-如何建設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從自頂向下的規劃設計入手。
首先要進行戰略規劃,從整體上把握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接著進行頂層設計和行動計劃,逐步將戰略進行落實,并開展可持續的運營。當然,這整個過程是要滾動更新的,以保證戰略能夠持續保持其先進性和引領性。
2、信息資源中心是智慧城市構建的基石。
城市運行產生大量數據,對數據承載的事實進行組織及分析,能夠形成有價值的信息內容,并進而形成信息產品,實現服務創新,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推動城市向著低碳、高效、便捷的方向發展。因此,為促進數據被有效利用,需要先期建設信息資源中心,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將城市運行各個層面的數據匯集,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供各個領域的數據開發者使用,提供智慧城市創新發展的源動力。
3、面向對象的融合服務平臺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抓手,是連接現實與網絡兩個空間的互動接口。
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需要秉承“面向未來、面向問題、面向對象”的基本思路,其中的“面向未來”和“面向問題”更多的是針對戰略規劃階段,而“面向對象”指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面向城市的三類基本對象——市民、企業、政府,構建三大融合的服務平臺,包括市民融合服務平臺、企業融合服務平臺,和城市運行管理平臺。
以三大平臺作為建設智慧城市的抓手和切入點,能夠匯集面向對象的眾多服務,為服務對象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無縫化的服務體驗,連接智慧城市各個相關利益方,以信息化的手段促進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至此,智慧城市的輪廓已經清晰。
但相對于上述理性的描述,我個人更喜歡把智慧城市比喻成一個生態系統。何謂生態系統呢?它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并在一定時期內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敝腔鄢鞘泻蜕鷳B系統有相當多的共同點,多樣化的對象、無處不在的連接、能量輸入和流動、良好的自適應性……這其中,有三個最重要的特征。
六、智慧城市的三個重要特征
1、要素多樣——多樣化的要素構成了智慧城市的基礎。
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多樣性,相對應的,組成智慧城市的要素也十分多樣,人、人與人形成的組織、基礎設施和自然環境共同構成了城市,這些要素又擁有不同的屬性、能力和特征。
城市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每個人擁有不同的身份和標簽,他可以是家庭中的父親、企業中的職員、商店中的顧客、道路上的行人……不同的身份對應了不同的行為特征、不同的生活需求和不同的社交軌跡。
人與人的結合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單元,包括家庭、企業、學校、政府機構等。城市中還有形態各異的基礎設施,這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基礎改造所得,它們滿足了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并隨著文明的發展,各類基礎設施的功能性外延不斷拓展,美觀性需求也不斷提高。自然環境也是城市中最基礎的要素,自然環境被人所改造,同時也進行著自適應的改變。
2、動態平衡——要素間的信息流動使得智慧城市獲得動態平衡。
生態系統內部,能量隨著食物鏈自由流動,保持種群結構的相對穩定。對于智慧城市,信息資源即為流動的能量。信息的產生、匯聚、提煉、使用過程就是能量不斷聚集并被消費的過程。
城市中的所有要素既是信息的產生者,也是使用者。以交通為例,行人的個體行為數據被采集,匯集起來成為城市交通指征數據,經過智能交通系統分析,采用信號燈控制等手段,反作用于行人,分散交通壓力,緩解擁堵。這個過程中,信息的流動和提煉產生了價值,并被消費。
正如生態系統中能量與物質的輸入輸出,使得系統能夠保持穩定一樣,智慧城市中,信息的流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價值,進而使得要素間可以平衡。這個平衡的表現是多樣的,比如人口結構相對完善而穩定、自然環境不因人的活動而過度破壞、建筑物能夠堅固且節能、交通不會過度擁堵。
3、開放發展——對外開放的特性使得智慧城市能夠不斷發展完善。
生態系統能夠開放地接受能量,并內化為自身發展動力,實現系統的不斷進化。在當今這個全面數據化、知識化、智能化、扁平化的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行為方式、社會的組織方式都發生著巨大的改變——創新成為時代的主題,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產品形式,互聯網成為信息交流和商品交換的重要方式。
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開放,這個開放不只是單純的招商引資,而是提供良好的環境,迎接知識和創新的輸入,成為更適合創新型人才發展、更吸引創新型企業入駐之處。
未來的智慧城市,將依靠開放的創新型經濟,實現更集約、更高效、更可持續的增長。這就是我眼中的智慧城市,它是一個方向,指引著所有IT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它是一個磁場,匯聚了巨大的創新力量;它是一股洪流,裹挾著所有人奔向更加美好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