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LED產業持續面臨行業淘汰競賽,在紅色供應鏈崛起之下市場如洪水猛獸般失序,而LED產業的前車之鑒更讓產業人士擔憂后續的面板與半導體業,將面臨紅流來襲的強力考驗,中國政府正復制當年培植LED產業的補助政策投入半導體。
殷鑒不遠,政府必須因應紅色供應鏈提出產業政策,以火車頭之姿率領產業走出困境,才有可能度過本波劇烈市場競爭;當對岸競爭同業挾著政府資源向海外拓展時,臺廠在陸廠價格競爭之下陷入困境;尤其業者期待一般照明市場起飛放量之后,能夠撐過產業谷底,但萬萬沒想到2015年照明市場規模翻倍成長,但廠商卻陷入賠錢景況。
晶電董事長李秉杰分析中國同業大廠在資金實力遠勝臺廠,主要因大陸投資市場給予LED類股高本益比,可達30倍甚或60倍,而因為本益比高、股價高,帶動公司市值走高,且遠勝于臺灣企業,在目前產業度小月以及并購氛圍之下,大陸雄厚的市值成為強大的企業支柱。
李秉杰表示,投資市場給予高評價成為大陸能在這次產業并購中動作相當積極的關鍵要素,加上背后挾帶政府資金幫助大陸集團向外并購;舉例來說,若陸廠以1億人民幣并購某公司,若股價為50元則市值即增加50億人民幣,對陸廠而言并購成為相當合算的擴張策略。
艾笛森董事長吳建榮表示,大陸廠商在政府補貼挹注之下報價遠低于臺廠,且大陸企財報制作不如臺廠嚴謹,在折舊攤提與人工成本以及政府補貼入賬欄目不清,推測陸企過去幾年財報上的高毛利有部分是因補助,連帶在報價上恣意砍價;臺廠確實在價格上顯得相對不利。
某研究協理儲于超指出,2015年中國政府將產業補貼轉往半導體,則LED產業可望稍微喘一口氣,而早前上游芯片廠三安取得政府補貼金額約為營收的10~14%,2015年隨著補貼政策落日占營收比驟降至1%,但陸企轉而透過市場籌資充實營運資金,過去一年市值快速膨脹并透過股市大量募集資金,盡管專利實力遠不如臺廠但資金源源不絕,企業實力相對雄厚,反觀臺廠卻在人才流失、股價重挫、資金募集不易等,不得不透過裁員或無薪假以減少現金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