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言:今年行業的“冬天”來得特別早,五月開始便步入蕭條。我們當然知道:不可能每個季度都花團錦簇,但本應該是旺銷的春天卻刮起了寒峭北風,總會讓人詫異急躁,乃至不知所措。
畢竟,LED照明真正大量應用到終端,才不過區區三五年。這幾年,產業鏈曾經受到百億元級別的資本青睞,受到各地政府“輸血”力捧,受到多路媒體反復炒作。不少企業的營收也在上述的因素和替換潮流的“催谷”下,每年以超過30-40%速度增長。雖然后來大部分是增收不增利的買賣。
現在的LED照明就像一個被政府和媒體寵壞了小孩,市場稍不景氣便毫無自救的能力。而在這一新興光源“包裝”下的燈飾照明產業,轉眼間便陷入與傳統家居產品一樣的尷尬境地。
沉悶的行業確實需要一口新鮮空氣。哪怕只是一場為了自身利益所策劃出來的,沒有保質期的“秀”。
例如飛利浦照明LumiLEDs被金沙江創投收購,國內LED燈管的價格撕逼戰打到個位數了。賣老工廠和低價品的錢拿到手里,估計無論是飛利浦照明還是流通大企業,都會數得有點感概大于歡喜,哪怕他們“醉翁之意不在酒”。
同時,此二事,對終端,然并卵?
除了這兩條難以分辨好壞的風浪外(差點忘記:還有LED股票集體坐了兩趟“過山車”),匆匆而過的上半年,原來竟沒有留給我們更值得津津樂道的新聞了。
俗話說得好:“太陽底下無新鮮事”。行業大概已經慵懶到除了玩收購和價格外,沒有興趣在渠道和模式中作出更多的嘗試和深耕了。
說道這里,大家也許終于想到炙手可熱的電商了。電商之于產業與終端,是帶有顛覆和重構業態的性質。
不過,前幾天,一封有關倫燈燈飾的欠債公開信在電商朋友圈里炸開了鍋,也再一次重重地敲了我們腦袋一下。這是倫燈創始人、掌舵者親自寫就并詳細列出欠款數額的,是為了“反思自責”還是“公告自救”,不得而知。
此信一出,眾說紛紜:這代表曾經跨入“雙十一”燈具類目銷量前五的商家已經隕落;僅僅依賴強勢流量平臺來打造線上品牌的時代或逐步終結;我們必須思考單一線上和線下均難以為繼的未來應該如何走、、、、、、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電商也不再扮演“救生艇”的角色了。
筆者了解到:今年年初賣二十多萬的天貓店,現在最低八萬元也有交易,可以說,這半年,天貓店自己給自己做了場“聚劃算”--三折清倉。
很多在實體店受了傷害的投機者,原本以為能從“網絡地產”撈一筆,卻再次被套牢。
今年馬云在德國演講時說得很好:“Changing the world is not technology, but the technology behind the dream.--改變世界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背后的夢!
只是,在大多數餓著肚子的中小企業老板的眼中,現在重復“信心比黃金重要”、“抱團取暖抵御寒冬”等雞湯式的教條似乎意義不大。
其實,無論大小企業老板,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面臨這樣無奈的拷問:企業、故事、金錢,到底哪個重要?如果他選擇企業,結果很可能只剩下故事,像倫燈,像吳長江;而如果他選擇金錢,結果卻很可能三者都失去,像鳳光,像謝映雄…….
不過,與其踏步嘆息,不如自強不息,例如在云商、在模式、在智能、在模組、在設計、在資本、在研發、在渠道、在售后、在服務、在人才、在…….原來還有很多可以積極的“在”。
總之,已經沒有人再懷疑:單純的線上或線下都明顯力不從心。
所以,前年開始,產業基地開始了一股平臺建設潮,尤以線上+線下的020模式或者系統為數眾多。
雖然直到三年后的現在,行業仍沒有成熟且成功落地的平臺。但無可否認,最終總有人能打破“環境”的桎梏而成為某段時期的標桿,正如總有些夢想或求生軌跡,永遠無法被演算與左右一樣…….
(到底產業基地的020平臺真實情況如何,潮退前,確實無法斷定誰在裸泳,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