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OLED來勢洶涌,韓廠將大部分OLED產業產生的利潤收入囊中。盡管我國面板廠商也開始布局OLED,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未來三年之內真正搶占OLED的市場還有很大難度,原因除了OLED生產和技術經驗尚少,主要還是薄弱的上游產業鏈。
韓面板廠積極推進設備多元化
以OLED生產中最關鍵的核心設備蒸鍍機以及核心材料發光材料為例,我國廠商追趕韓國廠商任重而道遠。蒸鍍設備即蒸鍍RGB發光材料的設備,目前全球范圍內擁有大規模量產實績的僅有日本佳能旗下的Canon dokki一家。2016年年初,Canon dokki直到2017年產能的90%已經被三星簽約,結果直接導致其他廠家只能采用生產經驗并不豐富的韓廠設備,如LGD就采用了Sunic system和Yaso。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LGD是和Sunic System共同開發的蒸鍍設備,并且還擁有Yaso19%的股份,這樣即使在Canon dokki被三星獨占的時候,LGD也可以通過這兩家保證產能擴張,并且通過合作開發的方式,將自己豐富的生產經驗融合到設備調試里,這在OLED的生產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對于韓國面板廠通過注資或者共同開發來積極推進設備的多元化,中國OLED廠家的選擇就顯得非常單調了。前有大陸顯示龍頭京東方與Canon Dokki苦談許久而未獲得明確答復,后有信利斥資519億韓元采購SFA的蒸鍍設備,合作雙方均無大量的OLED生產實績,后續設備調試和良率爬坡期有多長均需觀望。
和設備有同樣問題的還有OLED最核心的發光材料,OLED三原色中R的發光材料6成以上由美國陶氏化學供應,G的發光材料6成由三星旗下的SDI供應,B的發光材料7成由日本的出光高山提供,其余也被韓日美歐其他廠商瓜分。比如德國的NovaLED經被三星收購并向三星供貨之后立即扭虧為盈,年銷售額增長150%;而日本的出光高山和SDI也通過向三星供應B發光材料和G發光材料,年銷售額分別增長49%和39%。反觀從三星Galaxy S7的供應鏈體系中落選的陶氏化學,一年內銷售額銳減39%。
設備和材料國產化是難題
盡管我國面板廠商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對OLED產線的建設計劃和投資也是如火如荼,但前提是保證能買到關鍵設備,設備及其調試是工廠建設和產能爬坡的核心問題。此外,需要保證穩定的關鍵材料供應,這決定了成品品質以及供應穩定性。在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國產面板廠商除了在現有格局下繼續爭取,還可以為改變格局做一些事情,比如通過合作開發以及資本投資來慢慢推進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
合作開發方面,以LGD為例,與本土年銷售額不足4000萬美元的中小企業sunic system合作,共同開發了OLED的蒸鍍設備,并在LGD的產線調試設備,目前已經進入最后調試階段,LGD計劃通過這種手段逐步將蒸鍍設備的本土化提高50%。
資本運作則有三星旗下SDI收購德國NovaLED的案例。早在3年前,三星就看中NovaLED掌握的OLED共通層材料的核心技術和專利,出資接近3億美金收購了NovaLED。目前得到的回報除了穩定的核心材料供應,從直接的財務報表上看,NovaLED的銷售額不到SDI的1%,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的營業利潤卻超過了SDI,因為獨家掌握的提高OLED發光效率的添加劑技術,競爭對手LGD也需要從NovaLED購買材料。
資本運作上,國內面板廠也在積極尋求海外的技術領先公司,比如今年上半年京東方和TCL等共同投資OLED印刷式技術領先的美國Kateeva,以期在未來的印刷式工藝競爭上拔得頭籌。但是從布局的維度上看還是比較單一,上游的設備和材料方面還沒有真正觸及。合作開發上,國內的面板廠經過LCD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經驗,已經成長為具備新技術研發能力的大型高新技術企業,應該起帶頭和領導者作用,帶動國內的中小企業特別是設備企業共同開發,將國內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面板廠豐富的生產經驗相結合,得到1+1>2的效果,擺脫上游依賴進口以及被競爭對手掣制的局面。
(來源:中國電子報)